第1822章:第三次洛阳大战(上)
第1822章:第三次洛阳大战(上) 赵奢本是袁术的部将,赵匡胤的同族兄弟,讨董期间被李世民俘虏,然后就被囚禁了整整三年。 董卓死了之后,赵匡胤也曾想要赎回赵奢,但李世民爱惜赵奢的才能,并没有答应赵匡胤的要求。 李世民亲自劝降了赵奢十余次,终于用满满的诚意打动了赵奢,只是考虑到亲族和家人,心中依然有着顾虑,所以依然没有答应投降。 李世民看出了赵奢心中的顾虑,于是在赵匡胤称公,赵国建立之初,派人模仿赵奢的笔记,写信给赵匡胤说自己已经投降,并已唐国的名义向赵匡胤讨要赵奢的妻小。 赵匡胤以为赵奢真的已经投降了,在加上那时的赵国才刚刚建立,内忧外患不断,迫切的希望得到他国的认同,从而取得政治上的大义。 所以,就把赵奢的妻小给了李世民,以此来换取和唐国之间的邦交。 见自己的妻小都来了长安,赵奢心中自然是极为的感动,于是就顺势投降了李世民。 赵奢投降李世民之后,本想报答李世民对自己的礼遇,却没想到先得到的却是同僚们的打压。 大汉的关东关西之争由来已久,而大汉朝堂向来由关东仕族掌控,对关西仕族自然是大肆打压,但由于压制的实在太狠,关西人士大多厌恶关东人士。 所以,被关东三十六路诸侯讨伐的董卓,哪怕在关东名声丑的烂大街,可在关西却依旧是英雄一般的人物。 李世民所继承的是董卓的基本盘,军中将军又基本都是关西出身,而赵奢一个关东出身的将军,在这么多关西将领之中自然会备受排挤和打压。 赵奢不愧为一代名将,哪怕已经被李唐众将孤立,彻底的撤了以为孤臣,也依旧勤勤恳恳,默默奋斗的自己的岗位。 灭羌一战中,赵奢立下了许多的大功,终于向唐军众将证明了自己的能力,一点点扭转了唐军众将对他的态度。 入蜀之战,赵奢也参与了,在整个李唐都遇挫,陷入战争泥潭的情况下,唯有他的军队立下了大功,甚至还和刘裕顺利会师,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成都的安全。 也正是因为如此,赵奢名声很愈发响亮,并且挤进了天下名将的行列当中。 赵奢会劝降宜阳守将胡超,是因为无名小将在面对名将时,心中肯定会底气不足,并且产生自我怀疑,这自然是一个劝降的好机会。 赵奢根本没有把胡超放在眼里,就是因为胡超是个无名之辈,没有过硬的战绩和过劳傍身,可他怎么也没想到宜阳城内还藏这一个名将,檀道济。 赵奢可以不在意胡超,但却不能不在檀道济。 当今天下的名将有很多,秦军之中就更多了,可哪怕名将如云的秦军之中,檀道济也没有沉寂下去,反而靠能力打出了自己的名气。 檀道济的名气是靠自己打出来的,他的战绩不但不比赵奢差,甚至还要略微超过赵奢。 所以,当见到檀道济出现在宜阳城头时,哪怕是赵奢心中也有了一种不好的预感。 “檀道济本该在洛阳,可如今却出现在宜阳,证明函谷关还未陷落之时,洛阳就已经派出了援军。” 一念至此,赵奢不由握紧了拳头,低声自语道:“希望檀道济带来的援军,数量不算太多吧,否则宜阳可就不好打了。” 赵奢的期望最终还是破灭了,宜阳城各方面布置都相当全面,丝毫看不住兵力不足的样子,这根本就不是一座只有两千守军的城池。 哪怕赵奢亲自指挥大军进行攻城,短时间之内,也根本无法撼动宜阳城,无奈之下赵奢只得传书给李世民,告知他宜阳这边的状况,并且等待李世民下一步的命令。 收到赵奢的传讯后,李世民顿时大惊失色,四大军师为他推算好了一切,却独独没想到秦军的援军会来的这么快。 “主公,如今秦军援军进驻宜阳,有檀道济在,想短期内攻破宜阳已经不可能了。”李悝一脸惋惜的说道。 “根据不良人所提供的情报,檀道济是一员儒将,善用计谋,且性格谨慎,有他负责镇守宜阳城,短期内根本攻不下来。”长孙无忌叹息道。 “短期攻不下宜阳,夺取不了野王,也就无法进军洛阳。主公,咱们失算了。”李悝一脸苦涩的说道。 “可恶啊。” 李世民一脸不甘的握紧拳头,咬牙道:“贾诩老儿坏我大事。” 李世民和李悝长孙无忌关注的点不一样,两位军师关注的是檀道济,而李世民则透过檀道济,关注到了提前派遣援军来的贾诩,毕竟贾诩才是洛阳的话事人。 “函谷关尚未告急洛阳就提前派遣援军,这究竟是贾诩老儿太过于谨慎?还是他有未卜先知之能,提前预知了函谷关陷落?真是天亡我也啊!”李世民一脸不甘的说道。 “唉……” 李悝叹息一声后,进言道:“主公,如今大势已去,贾诩已经有了防备,想要轻取司州,已经是不可能了,咱们必须要考虑下退兵的事宜了。” “所幸这次出兵并非一无所得,南乡郡除了治所尽入我军之手,而函谷关虽已被公孙衍非焚毁了,但也还是能够修复的。”长孙无忌说道。 “修复函谷关所需要花费的人力财力太大,而且耗时耗力,我大唐就算有这等财力也绝对不能浪费在修关上面,况且秦军也不可能让咱们重建函谷关。 当务之急应该一鼓作气拿下洛阳。”李世民说道。 “可连野王城和宜阳城都没攻下,又如何一鼓作气的拿下洛阳?”李悝不解的问道。 李世民眼中闪过一丝决绝之色,沉声道:“大军一分为二,一部将野王和宜阳两城包围起来,另一部绕过两城直接前去攻打洛阳。” “什么?” 李悝和长孙无忌同时惊呼起来,随即齐声反对道:“主公,不可啊!”